为八千人,造十二座桥——同济大学无止桥学生社团走过十年历程
发布时间:2023-06-02        浏览次数:549

一双手套、一柄手锤、几把扳手……一件件工具静静地摆放在展台上,一幅幅展板讲述着同济学生团队在偏远乡村造桥的故事。4月25日,“无止十年·与祖国同行——无止桥公益纪实展”在校博物馆揭幕,再现同济无止桥走过的十年印记。

图片

用十年书写一段段乡村建桥故事

“前推!一!二!……固定!一!二!……咚咚咚……”4月的一天,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西照川镇东川村,随着大锤一声声落下,历时5年的东川村无止桥项目正式竣工,这已是同济学生参与建成的第12座无止桥。

“能帮一个人就建一座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自身专业技能建桥助人,正是同济无止桥团队成立的初衷。2007年成立的无止桥慈善基金会致力于为国内偏远贫困地区设计和修建便桥,改善村民生活。2012年,在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支持下,同济大学无止桥学生社团筹建,并以观察员的身份在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罗苏乡平榜村开启了第一架无止桥之旅。

湍急的水流里几块石头就当作桥,20年左右就会遭遇一次大水,洪水一来400余人就会被困在山里无法出行……重庆市彭水县保家镇溪口村急需一座桥。2015年竣工的溪口村桥是同济作为主办团队的第一座无止桥,因为建桥窗口期较短,全村老少都来一起帮忙搬石头,一座安全、便捷的网箱桥在河面架起,一座温暖、感人的连心桥架在父老乡亲的心里。

从平榜村到东川村,团队走过贵州、重庆、云南、陕西等四个省份,在十年时间里完成了12个无止桥项目,帮助村民缩短出行距离累计超100公里,惠及村民逾8000人。在修桥过程中,团队成员还通过安装路灯、建造焚烧炉、修缮民居、举办讲座、捐赠图书等民生活动,帮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累计服务上万村民。

图片

图片

图片

将村民出行时间由半小时缩减至5分钟

“永安真的需要一座桥!”被沘江穿行而过的永安村,河岸东侧有超过150户村民,想过河需要从山路绕行半小时以上。团队得知情况后,迅速行动起来,推动“同安心桥”项目落地,这也是完全由同济大学独立完成的项目。

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同安心桥推进并不顺利,前期勘查都是远程完成。2020年,实践团队利用暑假时间,带着测绘仪在两岸来回奔波,计算最佳的桥址点位;赤脚走在河岸滩上用仪器测量水深和流速,掌握精准的水文地质资料。2021年4月,经过35版的修改,实践团队绘制了5套共计59张图纸,终于完成了施工方案设计。2021年5月,团队前往桥厂对贝雷桥构件进行清点、验收及试拼装,为7月份的主体施工做好准备。

正式施工的当天,当桥梁顶推到跨中时,桥体突然出现晃动,悬空的桥头下沉,桥体后端翘起,队员们迅速按照预案在桥梁后端增加贝雷片,并在村民的帮助下,于夜幕中完成抢救工作。

次日清晨,队员们冒雨来到现场,卸下部分贝雷片,拉回一部分桥体,调整角度,做好上层轨道牵引后重新推出去。“一!二!”“再来!”“一,二!”“停!”经过3个小时的施工,顶推成功达到跨中,下挠危机成功解除。历时7天,10名队员在村民的协助下,成功架起了34米的人行便桥,原本半小时以上的路程,现在仅需5分钟即可到达。

图片

图片

技术在一次次建桥实践中迭代升级

“我们要建造更适合乡村的人行桥。”网箱桥是无止桥项目初期的选择,虽然建造方便,但实用性有所限制,只适用于河床平坦且水深不超过2米的河溪。为了寻找一种适应性更高的人行便桥,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委托同济大学无止桥团队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开展贝雷桥方案的轻型化设计,并最终形成了《无止贝雷桥修建手册》。

技术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首座无止贝雷桥于2016年在重庆市彭水县润溪乡麻池村落成,项目完成了轻型化设计,拼装桥体的“积木”——贝雷片单块不超过120公斤,摆脱了对大型设备的依赖。2017年六主村桥,将抗风拉杆改为花篮螺栓,采用栅格板作为桥面板;2018年吾吉后桥,完成贝雷片标准化,调整斜撑结构……2021年同安心桥竣工,充分验证了无止贝雷桥的安全性、耐久性、快速施工性。团队据此撰写了《乡村人行桥建造手册》,为更多乡村建桥项目提供方案参考和技术支持。

路桥有尽,人行无止。2022年,在指导老师姜旭的带领下团队开展了“无止风叶复兴计划”的探索,将退役风叶改造为乡村人行桥、儿童娱乐设施、街头建筑小品、居民互动式街景装置等,获上海市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公益团队赛道金奖。当造桥人遇上旧风叶,重新唤醒绿色生命线,开启服务城市、反哺乡村的新旅程。

“看着村民通过无止桥,背着竹篓上山采药,感觉这么多年的坚持是有意义的。”现任无止桥社团负责人刘丛菊说。根据团队估算,全国约有5万余个村落需要改善过河条件,他们将继续奔赴祖国山河,奉献青春力量。

图片

图片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