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始终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学术精神,在桥梁工程领域持续深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与实践成果。近年来,团队在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与理论突破方面屡创佳绩,累计荣获包括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百余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覆盖城市桥梁快速修复、大跨径斜拉桥设计建造、桥梁抗震抗风、智能化监测等核心领域。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团队在数字化检测技术、装配式工业化建造、服役性能保障等方向实现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标准与专利体系。其研发的“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规范”“大跨桥梁拉索振动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等成果,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更在港珠澳大桥、上海嘉闵高架等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为提升我国桥梁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智慧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团队将继续聚焦前沿科技与工程需求,为全球桥梁工程发展注入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自2019年以来,团队在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中屡创佳绩:

2019年,以“城市桥梁快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首度斩获上海市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20年实现多点突破,凭借“大悬臂盖梁分段预制拼装技术”获上海市公路学会二等奖,主导的“上海嘉闵高架路北段工程”摘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并在钢结构、悬索桥寿命评价等领域获4项国家级学会奖项;

2021年进入爆发期,全年揽获1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涵盖钢桥塔设计、拉索抑振、轨道桥梁降噪等前沿方向,其中“大跨钢桥疲劳损伤诊断与修复技术”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2年聚焦智能化与绿色建造,“桥梁数字化检测技术”获上海市公路学会特等奖,“钢桥面抗疲劳技术”摘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抗风抗冰、全焊钢桁梁施工等领域实现技术迭代;

2023年再攀高峰,“海南铺前大桥”问鼎詹天佑奖,“交通基础设施多元智能化监测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桥梁集群安全诊断、海洋环境施工等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

2024年前瞻布局,“跨海大桥服役性能智能化保障技术”获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一等奖,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技术领跑行业标准。

依托2017-2025年间主持的5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团队在数字化检测、装配式建造、多灾害防控等方向实现理论突破,形成百余项发明专利,其中“可重复拆装桥墩结构(2020)”“桥梁主动防船撞系统(2021)”“阻尼伸臂消能体系(2023)”等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未来,团队将持续以科技创新驱动桥梁工程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基建贡献中国智慧。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