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源:传承宗师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
发布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88

宋清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2022级博士生

今年是我来到同济大学的第七年,在这七年中,校园里无时没有敬爱的李国豪老校长的影子。老校长的雕像,桥梁馆、风工程馆内镌刻的寄语,“国之英豪”舞台剧,还有最新成立的“国豪书院”。随着我对老校长的了解逐渐加深,我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老校长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在代代同济学子中不断赓续传承。

第一是李国豪老校长的爱国情怀。“少年励志,唯学是求;不顾贫困,德国远游;幸得良师,更遇善友;潜心斗室,乐以忘忧;战火纷飞,安饱奚有;大难不死,矢志不休;转辗归国,叹何处兮能我留”。这是老校长的述怀。他留德数载不断求索,博士毕业时就在欧洲成就了悬索桥李的美名。但他却在祖国百废待兴之际,舍弃自己在国外的声名与前景,毅然归国,投身国家的建设和教育事业。在南浦大桥和虎门大桥规划之初,他力排众议,争得我国建设大跨度桥梁的自主权,并亲自担任顾问、指导大桥科研攻关,极大鼓舞了我国桥梁界的信心,由此开启了我国迈向桥梁大国乃至桥梁强国的历史进程。老校长赤诚报国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同济学子。今天,“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已成为所有同济人的初心和使命。

第二是李国豪老校长的求真精神。老校长曾经讲过:“做学问,好比是造桥,桥基不稳,地动山摇”。他注重研究基础的夯实,希望工科学生打好数理基础,不能做思想上的懒汉。在科学研究中,老校长尊重事实,一丝不苟,严谨科学,为学生修改论文时对每一个观点与论证都认真圈改。“从事工程科学技术研究,一要理论联系实际,二要理论上敢于创新,三要有科学试验或实践结果以检验理论”。这句镌刻在风工程馆内的箴言,是老校长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的求真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老校长作为战略科学家的气质和智慧令人叹服,他为推动宝钢和洋山深水港的建设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三十六前,他题写的“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的同济校训,已深深烙在每个同济学子的心田,而代代同济学子也无不以严谨笃实、脚踏实地的社会形象传承着老校长的求真精神。

第三是李国豪老校长的厚爱教诲。在担任校长、名誉校长期间,他一直坚持出席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直到九十岁高龄,他对学生的厚爱感动着每一个同济人。“学校里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一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方法、兴趣和习惯”,“无论要做好一件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学习是复杂的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要取得成果更非如此不可”,“要下决心追求精神财富,就要淡泊物质财富”,……老校长的谆谆教诲既是对学生们在校学习与研究的启蒙,也是对同济毕业生进入社会建设国家的希冀和期许,让所有同济学子受益终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当代青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所谓”立大志“,就是要爱国为民,赤诚奉献;所谓”明大德“,就是要提升自我,修身立德;所谓”成大才“,就是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所谓”担大任“,就是要脚踏实地,迎难而上。而这也正是李国豪老校长在数十年的言传身教中留给同济的至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同济学子践行“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为国家为人民而奋发前行。

如今,吾辈同济学子正逢其时,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要不负李国豪老校长的殷殷嘱托,学习传承老校长赤诚报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志趣,弘扬新时代同济文化,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勇敢肩负起吾辈青年时代使命,努力成长为既胸怀梦想又脚踏实地,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为祖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奋斗不息。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