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桥梁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同济论坛—组合结构桥梁”在同济大...
发布时间:2019-12-21        浏览次数:1636

       十二月的上海,万物蛰伏,蕴藏希望;寒冬的同济,学者专家云集,观点纵横。2019年12月13日-14日,首届“桥梁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同济论坛——组合结构桥梁”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一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技术发展为主题,主要聚焦组合结构桥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智能建造、高性能组合结构开发与应用、组合结构桥梁运维与更新、性能评估等领域。论坛邀请了多名我国组合结构桥梁一流学者专家出席并作主旨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近200名学者和工程师参会,搭建了专业的组合结构桥梁交流平台,推进了我国桥梁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本届论坛的协办单位为: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支持单位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中国团组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14日上午,论坛进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副主任赵林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孙利民教授致开幕辞。孙利民教授首先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对同济桥梁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表示本论坛从年初开始酝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专题性,每届论坛紧紧围绕一个研究专题;二是高端性,论坛的邀请报告人均是相关专题研究和工程实践最前沿的专家学者;三是互动性,论坛特别设立专家座谈讨论环节,鼓励百家争鸣;四是文献性,论坛之后将系统整理并出版相关资料;五是务实性,论坛提倡简朴务实的会风,不忘学术交流初心。此外,孙利民教授还带来了项海帆院士对论坛召开的祝贺和对与会代表的期待。项院士表示,组合结构桥梁技术代表了桥梁工程领域的前沿,从事组合结构桥梁的学者和工程师一定要注重自主创新,实现中国桥梁科技从追赶到引领。同时,也一定要重视组合结构桥梁现在还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组合结构技术的突破。最后,孙利民教授祝所有参会人员都能在此次论坛上有所收获。

 

       共有12位专家依次做了主题报告。同济大学吴冲教授分享了《组合梁桥的研究和应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集团副总工邓青儿汇报了《组合结构桥梁设计实践与思考》;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崔冰带来了《大型桥梁工业化制造实践及展望》;湖南大学邵旭东教授介绍了《大跨径钢-UHPC组合桥梁新结构》;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赵灿晖汇报了《预制拼装钢-UHPC高性能轻型组合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颜海介绍了《新型组合结构智能建造技术》;东南大学教授黄侨讨论了《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剩余力学性能研究》;长安大学教授刘永健分享了《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及节点疲劳性能》;同济大学教授刘玉擎讨论了《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隧桥院总工邓玮琳带来了《全过程不断交施工的城市越江大桥拓宽改建新思路—“2+1”分幅自锚式悬索桥及钢混组合》;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胡可汇报了《组合结构技术的实践和改进》;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陈宜言作了《深圳市政院创新实践思考》的主题报告。

 

       在每位专家汇报后,主持人向汇报专家赠送了特意准备的纪念品以表感谢。

 

       随后,论坛以“组合结构桥梁的多元创新与融合发展”进行了一小时的讨论交流,讨论会由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研究室主任苏庆田教授主持。

 

       讨论会以提问交流的形式进行,参会学者积极举手与台上专家讨论交流,讨论的话题既有“UHPC与钢桥面板界面如何更好地处理”、“多主梁组合梁横向分布系数不同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等有关组合结构桥梁具体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也有“焊钉连接件自动化焊接施工”等展望未来发展的话题。与会专家详细解答了台下学者的疑惑,讨论会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成效明显。参会学者纷纷表示此次论坛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收获颇丰。

 

       此次组合结构桥梁论坛的成功举办对培养组合结构桥梁人才、加强组合结构桥梁学术交流和促进组合结构桥梁技术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桥梁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同济论坛”也将持续地、更好地举办下去,并力求覆盖到桥梁工程的其它热门主题。

 

 

撰稿 | 庄柏舟

审核 | 徐晨 张宗斌

编辑 | 温信根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