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森先生生平简介
姚玲森(1932.06.28-2018.02.02)
姚玲森先生出生于1932年6月28日,上海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和教育家。
1950-1953年在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学习,1954-1956年在同济大学前苏联桥梁专家执教的教师进修班学习。1991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去德国访问交流。曾任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湖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桥梁教研室主任,唐山铁道学院前苏联桥梁专家专业翻译。1958-1959年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参加长江四大桥设计工作。1985年起历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桥梁教研室主任、桥梁工程系副主任等职。兼任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分会理事、上海市公路学会理事和桥梁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学术委员会委员、交通部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常务编委和《桥梁工程》分卷主编等学术职务。退休后先后受聘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和长沙交通学院(今长沙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广州市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顾问专家、广东省交通规划勘测设计院技术顾问、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等职。
1991年获“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8-2001年两次获“广州市建设科技委员会优秀专家”称号。
姚玲森先生毕生致力于桥梁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在桥梁结构空间分析、曲线桥梁、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桥梁工程教育事业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讲授《桥梁工程》等专业课程,是深受几代学子敬仰和爱戴的桥梁名师。他笔耕不辍、著述等身,主编、翻译和主审了20余部教材和著作。其中,1985年主编出版的《桥梁工程》教材,获1988年首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该书于2008年修订再版,总印数达38万册,是我国高校迄今使用最多的《桥梁工程》经典教材。1999年编写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教材,为我国土木工程教育改革作出了贡献。他主编出版的《曲线梁》一书,是我国首部介绍弯桥的专著,对我国高等级公路、城市高架桥中的弯桥设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对中小跨径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有深入研究,出版了《钢筋混凝土梁桥》专著,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主审了《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梁桥》、《高等桥梁结构理论》、《桥梁计算示例丛书—悬索桥》等著作。
姚玲森先生精通英、俄、德、日四门外语,翻译出版了大量桥梁工程专著,为推动我国桥梁事业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代他翻译出版的《吊桥》(俄文)一书,是我国首部系统介绍悬索桥的专著,为我国早期悬索桥的工程技术实践提供了基础资料。此后他陆续翻译出版了《结构动力学》(英文)、《太阳辐射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德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临时工程》(日文)等8部专著。1990年代斜拉桥在我国兴起,他联合翻译出版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斜拉桥和悬索桥领域的专著——《缆索承重桥梁》,该书中文版的问世对于推动我国斜拉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合编了《俄汉道路工程词典》、《汉英土木建筑工程词典》等多部典籍著作。
姚玲森先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将科研成果在桥梁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1960年代,他在我国首次研究了双曲拱桥拱上结构的联合作用和荷载横向分布问题,对于双曲拱桥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198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高架桥梁建设中弯桥的大量应用,他率先对弯桥的空间受力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主持设计了我国首座90米半径、42米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海南浦大桥浦东引桥匝道桥,是南浦大桥的四大创新点之一,并主持指导了我国首座顶推法施工弯桥——山西平顺桥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在斜拉桥建设方面,他主持了我国首座单索面斜拉桥——杭州钱塘江三桥的初步设计和我国首座部分斜拉桥(板拉桥)——广州番禺沙溪大桥设计与施工的科研工作,指导了我国首座三塔斜拉桥——岳阳洞庭湖大桥的设计工作。此外,他还担任了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铜陵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湛江海湾大桥等大型桥梁工程的技术顾问。
姚玲森先生一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无私奉献,是同济大学的一代名师和师生楷模,在我国桥梁工程界享有卓著声誉。他一生勤勉、乐观豁达,即使在晚年患病期间仍坚持工作,并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作为自己对国家的最后贡献,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崇高风范,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和学习!
姚玲森先生的逝世是同济大学桥梁学科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桥梁工程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
深切缅怀姚玲森先生!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