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耀君老师是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耀君老师从1983年2月起,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桥梁和结构工程领域年富力强的践行者。他在教学教改方面,长期坚持开设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良好;在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完成了许多重大和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973计划项目1项(首席科学家),863计划项目1项以及40多项重大桥梁工程的科研项目,涉及到全世界最大跨度的拱桥——上海卢浦大桥、全世界最长跨海桥梁——东海大桥、全世界最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西堠门大桥等。编撰出版了6本专著或教材,发表了230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作了19次大会特邀报告。他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二等奖各1项,并获得了2016年国际T.Y. Lin大奖(第一位中国人)和IABSE杰出结构奖(第一座中国桥梁)等国际奖项。他还担任国家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国际风工程协会执委和亚太地区协调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和风工程委员会主任等职。
近五年来,葛耀君老师每年承担了3门本科生课程——土木工程与土木工程师(平台课)、桥梁工程上(核心课程)和桥梁工程发展与展望(选修课)以及3门研究生课程——高等结构动力学(硕/博士生学位课)、桥梁抗风设计(硕士生学位课)和桥梁风振理论及控制(博士生学位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工作大、教学效果好。桥梁工程上和高等结构动力学两门平行班课程,初次选课人数都在可容纳人数的一倍以上,学生评课和教师评课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
他从2006年到2016年间担任了桥梁工程系主任一职,主持完成了桥梁工程系所承担的全部教改项目和具体工作,曾经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葛耀君老师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桥梁颤振和抖振可靠性分析方法,开拓了桥梁抗风可靠性研究领域。著名国际风工程专家A.G. Davenport听取报告后的口头评价是“非常必要”和“模型可靠”,此后他又将可靠性分析确定为未来风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之一。该方法应用于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和江阴大桥等20多座桥梁抗风可靠性评价。建立了三维桥梁颤振全模态数值分析方法,为大跨度桥梁提供了一种精细化的分析方法。被时任国际风工程协会主席P. Krishna评价为“可以考虑全部或需要的所有结构模态对颤振的影响”,并被公认为桥梁颤振的精确分析方法。该方法直接应用于南浦大桥斜拉桥和瑞典高海岸悬索桥的颤振后评估及其它大跨度桥梁抗风设计。系统揭示了桥梁颤振演化规律、驱动机理和控制原理,取得了特大跨桥梁抗风研究的突破。该研究成果应用于西堠门大桥和瑞典高海岸大桥等多座悬索桥施工抗风分析。上述三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出版专著《大跨度悬索桥抗风》,应邀在四年一届的国际风工程大会和国际钝体空气动力学大会作特邀报告。
葛耀君老师提出了新型分体式钢箱梁提高抗风稳定性,攻克了特大跨悬索桥成桥状态和施工阶段的结构和行车抗风安全难题。申请获得2项专利,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西堠门大桥等5座桥梁,部分内容收录专著《大跨度悬索桥抗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2项。研发了多项桥梁颤振控制技术,科学支撑了国内外大跨度斜拉桥和梁式桥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申请获得2项发明专利,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日本名古屋矢田川桥(连续梁桥)、东海大桥主航道桥和颗珠山桥(斜拉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双主跨斜拉桥)、鹦鹉洲长江大桥等桥梁中,核心内容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工程项目类)和省部级奖2项。探索了大跨度拱桥综合抗风性能,解决了当时世界上多座最大跨度拱桥的抗风关键技术问题。申请获得1项发明专利,出版专著《大跨度拱式桥抗风》,核心内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2项。
葛耀君老师提出了分段施工桥梁结构的确定性、随机性和自适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天津海河大桥和宁波甬江大桥等斜拉桥,出版专著《分段施工桥梁分析与控制》。提出了大型桥梁可持续发展的五大理念,探索了可持续设计理论框架及其生态和社会可持续评价方法。应邀在两次IABSE和一次IABMAS国际会议上作特邀大会报告,并特邀为SEI期刊提写2010年首期卷首语。2017年5月,葛耀君老师获得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