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扬帆自强:项海帆传》新书首发,以下摘选作者之一、同济大学章仁彪教授为本书所作的《代跋 “风桥诗乐”,情系家国》中的部分章节,以领悟“弘扬科学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
壮心报国业为志
由于工程院为资深院士立传之重点在于凸显专业学术贡献,以弘扬科学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而这正是项院士终生反复思考和奋斗的目标。对此他也有自己的思考,项先生曾专门作文分析何谓“科学精神”:“关于‘科学精神’据说有50多种解读,如追求真理、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富有想象、勇于质疑、批判和修正错误等,其中独立思考、自由思想和质疑批判应当是科学精神的最核心的内涵。”他认为,科技创新源于强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但中国科技创新必须克服涉及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心理习惯等多方面的障碍。2015年,在《对科技创新和“钱学森之问”的再思考》一文中,项先生辨析了“创新不同于创业”“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的区别”,重申“中国需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等观点,最后再次强调“中国的出路在全面教育改革”。所以在项院士已近七十春秋的科教生涯中,恪尽职守做好“人类灵魂工程师”始终是他的人生第一志业。晚年的他一直对“强国必先强教”坚信不疑,念念不忘,时不时会再论“钱学森之问”与中国一流大学建设之道。在他的回忆录扉页中除了三条“我的人生格言”外,还特录有三段“我最喜欢的名言”,都系论大学与教育的,即陈寅恪关于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精神,爱因斯坦关于学校目的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的教育观,以及苏格拉底所主张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理念。这三句名言彰显了项先生情系教书育人之本的不变信念,亦可视为回答 “钱学森之问”的几个关键。作为多年关注大学之道研究与教育哲学反思的笔者,对此可谓是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科学基于对客观实然世界的发现和发明(通过技术科学)及改造(经由工程科学),而人文哲学则更凸显人类智情意(主观世界)对真善美的感知与发散(激发与弥散)及期望(应然之期许)。由此我不禁联起在连任两届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委员时,曾与主任杨叔子院士及同仁一起多次讨论的现代高教何以实现“科学(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理念”问题,杨院士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之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联想到在受邀担任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校外学术委员期间曾建议的,工程教育更要关注培养造就兼有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与人文关怀的“科技人文主义者”问题,引导学生常常反思控制创始人维纳之名言“人有人的用处”之深意。个人认为,这或将是现代科技革命时代最重要的科学与哲学话题之一。而项先生本人不就是这样一位“以业为志,由技入道,转识成智,化性为德”的“科技人文主义者”的杰出代表吗?而他反复挂在嘴边的诸多“谦词”,不也正是《论语·子罕》所云之“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精神的现代传承吗?我想此亦是项先生终身学而不厌、思而不怠所秉承坚守之严谨求实、探索创新与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相结合的科学精神之所在。
与同济大学相依相伴一生的项先生还有着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同济情结。前述原国家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周伟民后来在调任同济设计院副院长后,负责校内各院系专业教师的设计管理工作,在他的印象中,项老师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且对世界前沿学术研究具有深入的了解。他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迅速提高了我国桥梁界科研、桥梁设计的水平,也提高了中国在世界桥梁学术界的地位(项先生曾兼任过桥梁设计分院院长)。周伟民特别提出:“这一切我认为源于项老师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源于他非常深厚的同济情结。”他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还特别回忆到,21世纪初项老师受吴启迪校长委托兼任过两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本人作为董事会监事和公司副总裁,印象最深刻的是,项董事长在坚持抓好做强科技和做大市场两手时始终反复强调的是,作为同济大学控股的集团公司一定要把做强科技创新置于首位,绝不容许有任何有损同济大学声誉的单纯的市场牟利行为,足见其同济情结之深厚。
退下行政岗位后的项先生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母校的事业发展和同济精神的传承,他为学校成立“国豪书院”、设立“国豪讲坛”等击掌称赞。记得十余年前笔者担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暨文化建设咨询委主任期间,曾与时任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共同策划过一个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设计项目,受到一直重视大学文化研究的时任校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周祖翼教授的关注,他特别提议召开一次相关的专题咨询会加以讨论,并通知校务委员会成员可自由选择参加与否。那天我到会场时吃惊地看到已近耄耋之年的项院士竟也风尘仆仆赶来了,还准备了一个认真的发言,再三强调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校园环境建设要凸显大学文化的精神理念,重点是学术环境文化的建设,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近悦远来。他以李校长的爱国敬业精神为范,再次强调李校长生前的教导:人生无非两件事,一个物质,一个精神,究竟是追求精神财富,还是追求物质财富?二者兼得恐怕不易,真正的人才是以事业为重,不会过于追求物质财富……他还谈到大学的课堂文化问题,做老师要研究如何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针对大学理工科教师中约10%的老师开有公司、上课时有分心的现象,他提出要约法三章,不能假公济私,同时也呼吁大学要努力改变教师待遇太低的问题以保证老师集中精力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这也是项先生一直坚持鼓与呼的老话题。
在他晚年的阅读思考中,最为突出的正是他的家国情怀与信仰忠诚,“马恩宏论感纯心,烈士忠魂励献身。……圆梦仍需‘德赛李’,甘当公仆侍人民。”项先生认真反思历史经验与教训,真诚期待通由“民主、科学、法治”三管齐下,以达中华复兴伟业之早日实现。胸怀大者方为大贤, 自谓“小人物”,实乃真正“大先生”也!
推荐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扬帆自强:项海帆传》
周黎萍 章仁彪 著
ISBN 978-7-5765-1330-1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的一个分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项海帆的传记。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围绕项海帆院士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爱国情怀、性格志趣、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等方面展开叙述,记录了他为新中国桥梁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耕耘贡献、创新创造的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展现了他一生心系大桥与大学,致力于中国从桥梁大国到桥梁强国的奋斗历程。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者、学生群体、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桥梁工程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