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经过认真评选、严格审核,共有5名桥梁系学子获评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本期推文我们将继续认识一位国奖获得者——王贤林,一同走进他的逐梦之路,感受榜样的力量。
01 人物简介
王贤林,男,中共党员,桥梁工程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刘玉擎教授,所属教研室为钢与组合结构桥梁教研室。
王贤林积极从事学生工作,曾任桥梁系18级博士班班长,在职期间,他全心服务班级同学,成功创建“五好”示范班级,入选全校“班长论坛”优秀建设案例;他也曾担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组织举办了新生交流会、读书沙龙、同济大学第一届工程伦理八校辩论赛等活动;他还曾任桥梁工程系研究生会主席,以建设“服务型、创新型研会”为指引,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助力罗堡学子梦想起航;此外,疫情期间,他积极承担抗疫任务,带领研会以新媒体为阵地,结合疫情发展动态,贯穿居家学习生活主线,开展线上活动。
02 所获荣誉
2018年博士研究生新生国家奖学金
2019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2020年同济大学优秀学生
202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奖学金
2022年同济大学优秀学生
202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3年同济大学优秀学生
03 个人成长
学业与科研
进入博士阶段以来,王贤林同学始终勤勉学习,打牢知识基础,学业成绩达到91分。在导师刘玉擎教授的悉心指导与积极鼓励下,他保持高涨的科研热情,在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mposite Structures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王贤林充分利用课题组提供的良好的科研与工程实践平台,全程投入科学研究,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与专业规范编制工作。他曾作为主要参编人,编制了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标准》并出版;他致力于研究型钢混凝土界面设置连接件的新型构造,并作为第四完成人获上海土木工程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了丹江口特大桥、深中通道、厦门二通道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科研工作。
2021年,在刘老师支持下王贤林同学申请出国访学,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他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接受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fib)主席团成员、混凝土结构临界剪切裂缝理论(CSCT)提出者Aurelio Muttoni教授指导,并作为核心骨干深度参与新一代欧规《prEN 1992-1-1:2022》粘结相关计算公式更新。
挑战
曾经有一段时间,王贤林的课题“钢-混凝土界面结合性能研究”陷入了科研与技术瓶颈,受到传统研究手段与内容的限制,始终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层次推进,难以取得更有意义的成果和揭示核心内在机理,他也长时间找不到更新的科学研究方向。
收获
面对挑战,王贤林一方面不断拓展自己的技术视野,积极了解和学习新兴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与他研究领域相关的新技术,持续更新技术视野,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加强跨学科交流、寻求跨学科机会,关注其他学科公众号等学习资源,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探索新的科研方向,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经验。最终他成功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学术天地。
04 经验分享
初步接触科研如何上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相关的文献综述,并且基于此开展详尽的文献调研,比如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小方向的一百篇文章,可以实现对于小方向的全面把握。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中文的论文,还要关注英文、日语、韩语等期刊论文。同时,把握重点,对于经典、近20年文章细读,其他大致把握。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能够快速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发展历程、理论脉络、常见方法与潜在问题,找到切入点与着力点。
怎样持续提升科研能力?
利用强大搜索引擎,寻找研究相关性,比如英文文献检索常用的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镜像)、 elsevier.com、web of science;关注学术社交平台,拓展学术人的朋友圈如Researchgate、Google scholar、微信公众号等,关注相关领域学者,获取最新的论文发表动态;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最新的软件,如Bilibili等,自主学习最新模拟与计算技术。
05 学长问答
问
学长对研究生一年级同学有想说的吗?
答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
学长认为研究生最看重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答
勇于尝试、大胆求变,具备好奇心与探究的热情,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坚韧不拔,具备足够的毅力和耐心,不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进行深入研究;批判思维,能够对现有知识、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问
学长可以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学习生活吗?
答
博采众长、上下求索、持之以恒。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