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航 朋辈引领 同济桥梁人的无限可能
发布时间:2024-04-12        浏览次数:10

专业导航,朋辈引领

第一期“导师对对碰”

活动回顾

同济桥梁人的无限可能

前言

4月9日中午,同舟学堂的新生们齐聚同济大学桥梁馆,与桥梁工程系副主任操金鑫副教授、优秀学长张宇鑫博士和马腾博士生一起,以午餐沙龙的形式开展了交流活动,同学们更近一步地了解了桥梁学科,激发桥梁学习兴趣。

在活动期间,操金鑫副教授以“同济桥梁人的无限可能”为题讲述了同济桥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丰富的图文为大家展示了同济桥梁人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01

导师分享

昨天的筚路蓝缕

项海帆院士向江泽民同志讲解同济桥梁系

操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同济桥梁的历史。同济桥梁起源于李国豪校长在1952年创立的桥梁与隧道专业,作为全国最早的两个桥隧专业,同济桥梁从创立开始就一直保持在领先地位,1987年成立了第一个桥梁工程系,1988年成立了第一个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两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桥梁人秉持着老带新的传承精神,在两院院士李国豪校长之后,系所的项海帆教授和范立础教授也先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7年,时值上海南浦大桥的建设论证期间,项海帆教授代表李校长和桥梁系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写信,陈述了我国对自主建设大桥的能力和信心,由此开启了中国桥梁自主建设的一个新时代,极大地提振了中国桥梁界自主建设的信心,在这之后,苏通大桥、西堠门大桥、港珠澳大桥……代代桥梁人始终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使命和责任,为国家的路网建设交出了一份份扎实可靠的答卷。

今天的博采众长

今天的同济桥梁系拥有专任教师71人,是国内师资人数最多的桥梁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扎实严谨的学科专业教育,同时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学生专业兴趣和美学素养;在科学研究方面,同济桥梁系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跨桥梁抗风、抗震研究,目前拥有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多点振动台阵与国际最完整风洞群,研究突破了万吨级隔震支座、桥梁综合抗风等核心技术;在毕业校友之中,1983届徐浩良为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理署长,1983届张喜刚成为改革开放后土木工程学院本科培养的首位院士,1996届宋神友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2014届刘十一深耕于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并担任御风未来飞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天的同济桥梁人依然在各行各业中持续地发光发热。

明日的无限可能

南浦大桥

在交通强国、城市更新、数字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同济桥梁人依然拥有广阔的舞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如果醉心于建设大跨度桥梁,我国幅员辽阔,大江大河遍布,一座座大型桥梁的需求层出不穷,例如张靖皋通道中规划的主跨2300m的超大跨径悬索桥、南京市锦文路过江通道中规划的主跨2106m的超大跨径悬索桥以及狮子洋通道中的主跨2180m钢桁梁悬索桥;如果向往大城市,各类高架路桥设施亟待更新维护,多条道路节点需要重新规划和改造;如果向往高新技术,更现代的城市健康监测系统、高效准确的结构灾害预测以及数字孪生技术都是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如果计划出国发展,沿着一带一路的顶层布局出发,同济桥梁人可以将大桥建设到海外,将自己的专业技能运用到更远的地方。

02

提问交流

操老师的用心讲述让同学们如沐春风,心怀敬畏与感悟。之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更是精彩非凡。同学们就个人自我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所学专业与家国情怀的关系等问题与操老师和两位学长进行深入交流。

张宇鑫:新时代下土木工程大有可为

张宇鑫学长针对土木学科的发展前景是否受限,是否跟不上主流发展的问题,提出在同济土木工程的专业学习并不只局限于对传统工程建设相关内容的掌握,而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将新兴的知识和技术结合起来去解决各类民生问题。例如,当城市遭受台风冲击时,可以借助计算流体力学的知识来进行风场仿真,或者借助物联网和传感器实现城市孪生评估风灾概率,也可以尝试用AI技术快速预测城市风场。土木工程学科为各类高新技术提供了落地的空间,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在新时代下的土木工程大有可为。

马腾:未来“AI+土木”复合型人才需求大

马腾学长针对AI技术和行业未来提出了一些观点:在未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将进入大规模保养期,会产生与大规模建设期不同的需求;AI技术完善后才会逐步下沉到工业市场,会有很多细分领域等待智能化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例如,在土木领域生成式设计或大模型审图等,这部分创新亟待既了解专业背景又熟悉跨学科知识的人才。

操老师和两位学长的精彩分享和耐心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也激励着同学们在家国情怀与科研生活中不断锻炼自身技能,努力追求卓越,力争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