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桥梁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同济论坛
暨
首届预应力技术发展与创新论坛
2025年9月6日,“第六届桥梁工程科技发展与创新同济论坛暨首届预应力技术发展与创新论坛”在同济大学逸夫楼报告厅成功召开,并同步开通线上会议。
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同济大学 Prestress Technology 期刊共同主办;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工程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发展基金协办。论坛得到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中国团组、国际桥梁维护与安全协会(IABMAS)中国团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桥梁工程学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国金电力新能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本届论坛以“土木工程中的预应力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题。针对预应力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探讨了包括桥梁、建筑、风电、核电、清洁能源工程中预应力的作用、现状和关键技术问题。
参会代表来自全国该领域的相关高校、研究院所、全国重点实验室、运维企业、业主单位等,线下参会代表达150余人,线上参会代表同时在线人数逾180人。
论坛开幕式由同济大学教授、 Prestress Technology期刊主编孙利民教授主持,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主任王达磊教授致欢迎词,土木工程学院刘芳副院长致开幕词。
Prestress Technology期刊主编孙利民教授主持开幕式
桥梁系主任王达磊教授致欢迎词
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芳教授致开幕词
Prestress Technology期刊执行主编李方元教授对期刊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并提出未来期刊的建设规划。
Prestress Technology期刊执行主编李方元教授报告
随后,由十三位不同行业、不同研究方向的领导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大师分享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梁悬索桥技术的开拓与应用,介绍了多个重要桥梁的设计经验。
徐恭义大师作论坛报告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李文杰教高介绍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典型病害诊治关键技术研究,探讨了桥梁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李文杰教高作论坛报告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吴京教授分享预应力筋在桥梁中的作用及其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介绍了等效荷载的计算方法,包括静力学平衡方程和弯矩分配定理的应用。探讨了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粘结后的应力传递机制,分析了粘结效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吴京教授作论坛报告
同济大学预应力研究所所长熊学玉教授介绍了UHPC在预应力结构中的应用,包括风电塔筒、桥梁和建筑结构,展示了UHPC的高性能和耐久性优势,提出了间接预应力技术,通过控制约束和约束分布优化结构性能,实现了结构轻量化和高效施工。
熊学玉教授作论坛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占玉林教授研究了UHPC梁中预应力钢绞线的粘结性能,提出了UHPC梁中预应力钢绞线的传递长度和发展长度的计算方法。
占玉林教授作论坛报告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田波总工介绍了山区桥梁面临的地形、地质、气候等挑战,强调了桥梁设计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新市金沙江大桥的设计背景、结构体系和关键技术,展示了山区桥梁的设计创新;分享了山区桥梁施工中的技术创新,包括超高索塔、钢混组合桥面板等技术的应用。
田波教高作论坛报告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邹易清副总工介绍了预应力技术在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风电塔筒和水电站边坡锚固。
邹易清教高作论坛报告
江苏正锐达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思航博士分析了风电塔大型化趋势,指出传统钢塔在高度超过120米后面临抗风和施工难题。介绍了装配式混凝土风电塔技术,采用体外预应力体系,解决了运输和施工难题,大幅度降低成本。
魏思航博士作论坛报告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蓝天云高工介绍了核电安全壳的三重防护体系,研发了三维预应力布置技术,解决了安全壳内大量贯穿件和洞口的避让难题。
蓝天云高工作论坛报告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卢永成总工研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T梁,解决了传统空心板梁横向连接弱和耐久性差的问题,实现了快速施工。
卢永成总工作论坛报告
山东交通科学研究院郭保林研究员指出后张预应力结构普遍存在灌浆不密实、孔道裂缝和钢绞线锈蚀等耐久性问题。低温环境下孔道内水分冻结导致梁体开裂,提出了施工期质量控制三要素:混凝土强度、预应力材料质量和张拉灌浆工艺控制。
郭保林研究员作论坛报告
同济大学薛伟辰教授介绍了FR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结构中的优势,指出FRP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国内研究也接近国际前沿水平。分享了多个FRP在桥梁、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展示其广泛的适用性。编制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系统总结了相关技术规范。认为FRP在桥梁、码头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克服一些技术难题。
薛伟辰教授作论坛报告
同济大学徐栋教授提到混凝土桥梁裂缝成因复杂,包括施工、材料和设计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一套新的应力指标系统,可以更全面地描述裂缝的位置和方向。介绍了智能化设计在混凝土桥梁中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设计。
徐栋教授作论坛报告
本次论坛设圆桌论坛,由李方元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预应力未来发展方向、预应力学科教育及期刊作用、大跨径混凝土桥梁下挠与开裂问题、预应力技术在新型能源基础建设领域中的应用等开展了讨论与分析,也为预应力方向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圆桌论坛环节
参会人员会场内合影
参会人员逸夫楼门前合影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