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③ | 周黎萍:科学之真、修身之善、人生之美
发布时间:2024-12-26        浏览次数:10

近日,同济大学土木系科成立11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博学不怠 壮心报国——《扬帆自强:项海帆传》首发式暨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以下摘选作者之一周黎萍老师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一同感悟科学之真、修身之善与人生之美。

▲周黎萍在座谈会上发言

科学之真,修身之善与人生之美

——对项海帆院士及其科学家精神的几点感悟

从2023年春天到今年夏天,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在工作和生活之余,我都沉浸在另一种幸运并且幸福的忙碌中,那就是对项海帆院士传记的整理和写作。说幸运,是因为我从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同济大学校史馆从事编研工作,有幸参与了李国豪校长诞辰100周年在校内以及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等相关展览, 对与同济相关的人与事,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我在2013年也曾因改革开放亲历记采访过项院士本人,能够得到章仁彪老师的推荐和项院士的信任,参与此本传记工作,对我而言是一段非常幸运的际遇。除了幸运,还有幸福,从拿到项院士亲笔签名的那本沉甸甸的《回忆录》时,我就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那般,进入了一段关于科学,艺术与人生的奇妙旅途。

从此,有项院士发来的贝多芬,肖邦和舒伯特的古典音乐为伴,也有他十分推崇并对他积极影响的苏东坡和杜甫的诗词陶冶。与其说是传记的撰写者,不如说我是一个阅读者,幸运地在项院士本人、章仁彪教授和葛耀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去读懂项院士作为一名杰出的同济人、一位卓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享誉世界的桥梁学者、一位桃李满园的授业之师、以及一位至纯至孝的儿子和女婿,一位充满爱与温柔的丈夫和父亲的无悔人生。然而,作为阅读者的阅历和能力有限,这本传记可能无法生动完整地去向读者展示全貌,只能说是对项院士作为我国桥梁工程卓越的启路者和领航人厚重而磅礴的人生经历的读后感。传记用上下两篇,八章,共六十节,去呈现他对爱因斯坦所说的“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这一崇高理想的践行。科学之真、修身之善与人生之美,便是我对项院士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科学之真,是求真,也是务实,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去探索真才、真知、真实的科学境界,以实践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作为启蒙老师的母亲给项海帆最重要的家教就是真诚,要诚实做人,要说真话;作为人生导师的李国豪校长对他最重要的引领也是真,面对复杂多变的桥梁工程挑战,要勇于探索未知,不断突破自我,走中国自己的桥梁强国之路。而作为一名教育功臣,他对女儿和学生,最大的影响也是真。他以为学为师做表率,告诫后来者要严守学术道德,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敢于创新的勇气。

修身之善,是独善其身,也是兼济天下,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修养,更是一种对大学、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勇于担当和深切关怀。项海帆院士的“善”,不仅体现在他的自知、自觉和自律中,更在于他的谦逊和自省。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始终都贯穿着对恩师李国豪校长的感激之情,不断强调自己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做了应该做的事。身在大学,身为大师,项海帆院士将个人的人生轨迹融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以胸怀祖国、同济天下的胸襟抱负,见证了中国桥梁从学习、跟踪、提高到创新的辉煌历程,从追赶世界水平到引领世界潮流的壮丽转变,带领同济桥梁、中国桥梁在世界学术界和工程界赢得了一席之地。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他始终保有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身处桥梁科学的最前沿,保持着严谨务实、诚意正心、谦虚低调的作风和品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项院士始终充满了面向未来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展现了一位出生在内忧外患年代的一代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上长期涵养而成的高贵品质。在书稿的成书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我们和项院士几乎都有十几次的讨论和修改,他用言传身教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精神,善的力量如何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流转,如何在他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之下,凝结成一块宝石,在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作用。

人生之美,于项海帆院士而言,是对科学与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音乐、体育、诗词等的热爱,是对爱与美等精神世界的不断丰盈所奏响的科艺融合的人生乐章。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公式和算式,科学家的生活也不是在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是古典音乐,体育运动,诗词歌赋共同交织的,既理性克制又鲜活有趣的交融互通。善达于美,美通于真,成为激发科学研究与创新创造的沃土。项院士以科学为笔,以人生为纸,在科学与艺术的世界找到了完美的融合点。相信读者会在传记里,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引用的几十篇他本人原创的诗词作品,去感受他对美善相乐的理解与实践。

参与项院士传记编撰工作的这一年多时间,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如此深入地去感受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科学创造和人生美学,也是我收获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项院士知道我在图书馆工作,前段时间我去新加坡和港澳地区各个大学的图书馆学习考察,他特地约我,听取了我此次考察的心得体会。他告诉我,在他看来,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老师,一流的实验室和一流的图书馆。我希望自己能将从以他为代表的杰出同济人、卓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身上所感受到的这种真、善、美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不断前行的动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为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积极贡献。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