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风采 2023 学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 翁景行
发布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10

2022-2023学年,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经过认真评选、严格审核,共有5名桥梁系学子获评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本期推文我们将继续认识一位国奖获得者——翁景行,一同走进他的逐梦之路,感受榜样的力量。

01 人物简介 

翁景行,男,共青团员,桥梁工程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孙利民教授,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

翁景行现担任桥梁系21级硕士2班文艺委员,曾组织排练桥梁系合唱团,并在土木学院合唱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在疫情期间协助家乡社区进行防控工作,累积时长超过10小时,获得“青春志愿者”服务证书;在日常生活中翁景行也积极帮助他人,进行学习与科研上的答疑解惑。

02 所获荣誉 

  • 2018年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二等奖

  • 2018年 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

  • 2019年 周培源力学竞赛二等奖

  • 2020年 上海市力学竞赛特等奖

  • 2020年 同济大学一等奖学金

  • 2023年 同济大学优秀学生

  • 2024年 IABSE东亚青年土木工程师峰会最佳论文奖

03 个人成长

学业与科研

翁景行在硕士期间潜心科研,硕士至今已发表一篇高质量SCI论文(桥梁拉索基频识别)、一篇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EI收录)、一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另有一篇SCI论文、一项发明专利在投。

翁景行与同门合影

挑战

翁景行认为他目前的科研只涉及相关领域的冰山一角,并非高精尖课题,因此就当下而言很难说遇到了什么巨大的困难,但他也提到目前较大的困难是他的课题鲜有前人研究;即使是那些少量的相关文献,很多都只能算是“定性”研究,而前人的研究过于“尝试性”,作为后继者基本只能自己探索……

收获

在阅读前人文献的同时,翁景行也复现了他们的算法并在自己的数据集中进行测试。这些算法都各有可取之处,但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低可解释性、低鲁棒性……据此,他取长补短,将前人的idea加以整合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缺点。同时,翁景行也提醒学弟学妹到,多读SCI很重要,最好别用翻译插件,一开始可能会比较吃力,但慢慢熟悉了行文结构和专业术语后就能无痛阅读了。他还总结了阅读英文文献的技巧,即破解超级长难句的要领是迅速识别主句谓语动词。

04 经验分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的基本功是科研的基石。我们如果能在学校课程之外主动提升自己的基础学科素养,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当然,不同研究方向对基本功的要求各异,有的需要数学推导,有的离不开软件建模。翁景行也分享到,因所研究课题主要涉及桥梁拉索振动信号分析,他学习了许多编程语言和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能力的提升让他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迅速转化为高效的代码,而这对于科研探索以及相应软件开发都有莫大的帮助。

05 学长问答  

学长对研究生一年级同学有想说的吗?

硕士三年(两年半?)转瞬即逝。对于一年级的学弟学妹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明确自身目标。或者说得更“张雪峰”一些,就是要想清楚自己三年后怎么“赚米”,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三年规划。当然,如果暂时还不清楚将来要做什么,现在要学什么,那么我建议多学点英语和编程。因为我们将来可以不做科研,不干土木,但却一定得工作。掌握通用技能使人进可攻退可守。

学长认为研究生最看重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个人认为是持之以恒的心态(纯粹是自己缺什么就想要什么)。因为科研是漫长的旅途,且并不知前方道路通往何方。很多时候即使想到了很好的idea、写了一大堆代码去实现,可能也达不到理想效果(尤其是实桥试验雪崩)。面对屡败,就需要有一颗恒心来屡战。

学长可以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学习生活吗?

惨淡经营,摸着石头过河,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版权所有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